【阿賢碎碎念】~ 高山症的誤解
最近不斷有人問我問題,或是看到非醫療相關朋友的PO文,都讓我覺得應該再寫一下。
案例1:我以前上山都沒高山症,以後也不會有高山症了吧?
這個就像在說:「我以前出國都沒有旅行者腹潟過,之後也不用擔心了吧?」或是「這次流感季,我都沒中流感耶,以後都不會中了吧?」
高山症是一種身體適應不及產生的疾病,每次上山的狀況都有所不同,而且行程的安排,到達的高度也都不一樣,不能一概而論。
每次上山都應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是。
案例2:我單攻XXX山 (如:志佳陽、雪山、合歡群、北大武....) 沒有出現高山症耶!那我之後是不是也不會高山症了?
通常在高海拔暴露後的6~9小時,才會開始出現症狀,有些單攻行程在這個時間點,已經在下山途中了,說不定連症狀都還來不及出現。
這也是為什麼在山上的第一晚,很多人就開始出現不適的情況。
另外就像前面所說,每次登山的狀況不同,變因太多了,還是要小心慬慎才是。
最後,恭喜合歡山成為台灣第一座「#暗空公園」,不過也請注意高山症,因為開車就可以上去,海拔爬升快,有時為了長時間曝星軌或是等日出,都可能在高海拔區域待很久。(賞雪也是要注意唷!)
請記得,在高山上有任何不適的症狀,都應先聯想到高山症;如果症狀加重,請儘快下降高度囉。(不然到時候可能會成立一個觀星醫療站吧?)